大屯山 百變雲海

大屯山 百變雲海
投入DSLR風景攝影的行列雖然不滿一年,夏天的時候每當看著氣象局能見度預報便喜孜孜的下班衝往景點拍照。
這是最近一個人獨自上大屯山拍日落的作品,回想當時真的是一股衝動,畢竟這個季節要等到週休假日有陽光的天氣已經很難了。
自從參加過一些論壇上的攝影聚會,認識一些衝景狂人以後(例如像蛋餅這種大屯山山大王),對於一些以前耳熟能詳的景點原來還有這麼一番神秘之處。起初是一點怨念,為什麼每次都槓龜,後來開始對這做神秘的山頭有一些衝動跟遐想。那麼,既然不能像山大王一樣不理會隔天還要上班,
三更半夜還跑到山頂上等日出。我趁著平地能見度不高、又有太陽的假日上山來賭運氣總可以吧!

原來,大屯山主峰頂視野寬廣,東可拍日出西可拍日落。秋沒東初、冬末春初,季節變換的時候,甚至能有雲海出現
要知道這種一千出頭的不高不矮的山,附近也沒有可以卡住雲霧的山漥子,能看見一望無際的雲海是很難得的。
更奇的是,在平地能見度飆高的季節(通常是夏天),大屯山上常因為對流雲系發展,而整個山頭都被雲霧籠罩。
被雲霧籠罩的時候衝上山,在雲裡面那就啥都甭拍了,就是所謂的「槓龜」。
而東北季風強盛的季節(通常是冬天),從基隆、宜蘭吹過來的水氣會沿著山脈越過山頭,厚厚的一層擋住所有視線,所以一樣也是槓龜。

最近練了「長縫黑卡」,這是花式黑卡的一種,在潭腰玩過一次(曾經聽一些前輩說新手不要隨便去潭腰拍晨昏,會傷害自尊心=.=)
這種花式黑卡在一般的黑卡上用美工刀割出一條寬約0.5~1公分左右的橫條縫,事實上這招是我上次上大屯山的時候聽一對老夫妻口述的(於是回家就開始做美工)。
使用技巧是,利用長條縫在鏡頭前刷過的速度來控制曝光量,這真是一種好玩的遊戲啊,原來攝影也可以兼運動!
這兩張作品都用了「長縫黑卡」搭配「慢速黑卡」+「ND64減光鏡」。剛剛沒提到,所謂的「慢速黑卡」是一種有別於一般用搖的、用抽的黑卡動作技巧。
慢速黑卡的訣竅是不斷的向同一方向移動,直到曝光完成抽開。控制得好的話,它的效果變化非常柔和且完全不會有卡線。
在山巒疊起的地方拍攝高反差晨昏作品,不像在海邊、湖鞭、碼頭邊、港邊(誤),可以很輕易的把黑卡線藏在地平線、海平面交界處。
在不討論後製疊圖、HDR等其他途徑的前提下,於是乎衍生了慢速黑卡這種技巧。

原諒我寫這篇文章時這麼的聒噪(通常攝影師是不隨便講太多話的科科),以及一些跳躍式的思考。
因為實在是太興奮了,難掩雀躍的心情。
當天下午我很早就抵達現場,慢慢騎著新的150機車(平凡的上班族只能機車)用穩定的時速60輕鬆上山,不在像前幾次只能時速30慢慢龜上山(然後槓龜)。
我勘查了一下之前到過的幾個拍點,這次反而選擇了遊客聚集最頻繁的主峰第一觀景台(朝西,公路開車攻頂後看到的右邊第一座,有投幣式望遠鏡)。
因為這個觀景台是最靠近山坡的,向上凸、不穩定的前景曲線構圖,反而更可以呈現跳躍於雲端的「快感」。


大部分的攝影人士上大屯山拍日落都喜歡把腳架架在這個「山凹」的位置,這個位置的好處是在芒花季可以帶到芒花包圍的雪白前景,非常好看。
這幾張都是前幾次拍的:
大屯山 夕陽 
大屯山 風起雲湧 大屯山瞬息萬變 秋夕大屯 大屯山_HDR
這個拍點很長一條,但是大約通常到了四點就已經被卡滿了。一般來說,稍晚去的攝影人都只能去站有小樹當前景的位置。


那麼日出呢,則是站這個位置,這是一個雙層的觀景台,我們姑且稱為第二觀景台好了
第二觀景台是公路的終點,面朝東,旁邊有山頂基地站的大門,以及往下通往二子坪人行步道階梯,白天也是遊客常常駐足的休息區。
眺望
以前來這裡都是當遊客,就像這樣。


由於經驗尚淺,來這個位置拍攝日出東方的美景次數也沒幾次。
目前最經典的反而是這張夜景:大屯山月夜雲瀑
當天原本跟蛋餅、仲廷兄約好兩點就上山等日出(而且隔天還要上班=.=),看著撲天蓋地而來的雲海,日月星辰映照著通透的夜晚。
就在那雲海開始逐漸漫過頭頂(又槓龜了)之前,留下了這張雲瀑紀當作紀念。





大屯山星軌

最後呢,這張是夏天一個雲比較少的星期五晚上拍的,主要目的是要上山勘景,看有沒有可以玩星軌的地方。
或許這類題材是今年夏天的重點項目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da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